“内循环”VS “内卷化”__2020年7月报告

黄鑫   2020-08-04 本文章302阅读

尊敬的客户,您好!

 

7月的A股市场颇有“牛市”的味道,所有指数均录得了10%以上的涨幅,两市交易金额连续多日超过2万亿大关。与此同时,公募基金持续大卖,7月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达5117.23亿份,超过20155月的3025.74亿份,创单月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历史新高。

 

股票上涨当然让人开心,特别是在经济深受疫情重创之际,活跃的资本市场能够助力经济复苏。但实事求是的说,当前优质公司的估值已经不便宜,少数热点板块的泡沫甚至已经较为巨大。而且,自6月以来,上市公司大小非的减持数量就在持续增加,7月单月,重要股东的减持已达746亿元,创2016年以来新高。在管理层的眼里,“任何风险都是涨出来的”,市场过度亢奋不是个好事,因此本月中旬开始,对基金发行的窗口指导、严查违规场外配资等监管信号就已经逐步释出。

 

中国的股市从来都是“政策市”,ZF的工具箱里有足够的工具用来调控市场。“怕不涨,又怕乱涨”,这可能比较生动的刻画了监管层的态度。因此,所谓“全面牛市”的说法大可不必认真,经济的基本面也不支持,但“结构性牛市”还是大概率有望延续的。

 

2015年最大的不同是,当前市场的整体杠杆水平仍然较低,而且高估值的股票大都出现在基本面扎实的优质公司里,这与2015年垃圾满天飞有本质的不同。优质公司的高估值是能够被时间逐步消化的。另一方面,虽然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边际上会适度收紧,但全球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态势不会有太大的改变,为过剩资金匹配资产仍然会是投资机构的主要任务,所以对权益市场仍然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。

 

相比于股票市场的火爆,中美关系在过去的这段时间进一步趋冷。尼克松图书馆的演讲、领事馆的关闭、TikTok的封杀,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,让投资人怀疑是否中国经济真的会被迫走向完全的“内循环”道路?

 

实际上,在“内循环”成为官方语言和市场关注热点之前的几年,另外一个与之相似的词语--“内卷化”--已经在历史学界十分流行。所谓“内卷化”,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社会在达到某一发展阶段后便陷入死循环、停滞不前的现象。历史学家特别用“内卷化”这一概念来描述古代的中国社会。历史学家发现,即使在清代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,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也是边际下降的,即更多的劳动投入并没有换来相应比例的农业回报,农业生产仅仅满足了最基础的生存需要,而没有多余的粮食提供社会的进步。

 

“内卷化”的社会无法进步,陷入了一种“人口增长”—> “资源紧张”—>“内乱或战乱”—>“人口减少”,这么一个简单的循环中,其核心是缺乏技术制度的革命性进步。

 

“内卷化”本来仅是一个历史学界的学术概念,但由于前些年施展老师的《枢纽》一书大卖,这一概念也为经济界和投资界所熟知。按照施展老师的观点,鸦片战争在给清王朝带来屈辱的同时,也意外的解决了中国长期内卷化的困境。简而言之就是:中国融入世界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和大循环;同时引入先进的商品经济制度模式和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成果,以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。

 

回到“内循环”这个提法,市场之所以会对此忧虑,还是担心长而久之,中国经济会与世隔绝,而失去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动力,以致最终出现“内卷化”。

 

我们认为大可不必有此顾虑。刚刚结束的高层会议上对经济大循环的定调是: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。以此看,决策者清晰的知道,“内循环”和“双循环”必须相辅相成,关起门来搞“内循环”没有出路。贸易战开打已经第三个年头,在事关国运的路线问题上,我们还是要相信决策者的智慧。

 

最后,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对我们的信任和坚守,祝大家一切安好!


一键咨询